学校组织师生观看云南省原创话剧《澜沧水长》

2025年03月20日来源:党委宣传部0

3.20组织师生赴大剧院观看民族话剧.jpg

“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青年赓续的精神血脉。”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董继征在观看民族话剧《澜沧水长》后不禁感慨道。


3月20日下午,学校关工委组织200名师生代表走进云南省大剧院,共同欣赏民族话剧《澜沧水长》。在艺术剧场汲取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将思政课堂搬进剧场的一次有益尝试,让思政课堂可感可知,不断激发思政育人的潜在能量。


《澜沧水长》以1950年云南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真实历史事件为核心叙事,借助沉浸逼真的舞美设计、牵动人心的剧情故事以及演员们全情的投入,将观众带回到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民族工作队深入澜沧江畔、打破民族隔阂的壮丽篇章。


通过观看此次民族话剧,师生们不仅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更深刻体会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意义。党委组织部教师李绍良表示,“身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我看到教育与民族团结的紧密联系,我们党在团结民族的历程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决心。今后我会将誓词碑精神融入工作,引导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他们心中绽放。”建筑工程学院学生董继征表示,“舞台上的火把照亮了澜沧江畔的黎明,各族代表在猎猎红旗下血洒盟誓的场景,让我真切触摸到新中国初心的温度。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青年赓续的精神血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愿做民族团结誓言的守护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践行初心。”


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观看《澜沧水长》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精神,依托各研究实践基地,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师生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传播者,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新时代的誓词碑故事。


(文章来源:校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