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来源:品牌文化部0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认定结果”,学校成功入选“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根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的公告,此次认定工作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学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专家复核等程序,最终认定试点单位。
图片转自:春城教育
试点学校将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并推动试点学校积极利用春季和秋季学期入学教育、学生军训、体育与健康课、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提高师生守护生命安全健康能力。
(一)高位统筹,强化机制保障
学校高位统筹,强化机制保障,成立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完善急救教育内容体系,挖掘急救教育育人资源,构建急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教育实践活动,统筹规划急救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及设施建设。
(二)课程赋能,深化理论实践融合
将急救教育融入学校办学治校育人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形成日常教育教学为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校急救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扩大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覆盖范围。
开设《急救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学》(省级一流课程)《大学生健康教育》等核心课程,采用“讲授+多媒体+案例讨论+微视频”多元教学法,重点培养师生常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推行“CAB模式”创新模式(Case案例教学、Association社团联动、Between classes课堂渗透),通过案例设计、模拟演练、知识小TIP入课堂等形式,提升师生应急心理素质与反应能力。
(三)配备设施,夯实急救教育硬件基础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有关标准、学校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硬件先行”原则,配齐急救设施设备(简易呼吸器、多参数监护仪、数字式12道心电图机(SE-1201)、二级稳压箱等基础设备等),医学院急救实验室备有AED训练仪器、心肺复苏全身/半身模拟训练模型、创伤救护器材(担架、脊柱固定板、绷带、三角巾等)。同步推进“健康驿站”建设,打通校医院专业救治绿色通道,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四)打造“双师”育人矩阵,强化急救师资建设
协同医疗卫生机构、红十字组织等,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建设、学校医学院(医家仁社区),加强急救教育师资建设,通过引进专业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开展师资培训、强化师资教研等举措,提高急救教育师资水平。
组建急救教师讲师团和学生助教团:由医学院急救课程组教师联合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组建(成员均具备临床一线急诊科/ICU经验)教师讲解团,通过选拔完成急救课程学习及训练的学生组建学生助教团,辅助开展“三下乡”急救宣讲、社区心肺复苏培训等活动,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核心技能。
(五)实践育人,拓展社会辐射成效
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学校SP社团等载体,组织师生深入地方开展急救知识科普服务,开展“救在身边”社区急救普及活动,覆盖五华区海源和红盛园、盘龙区状元楼等社区,拓展社会辐射成效。
2023—2024年在全国现场救护大赛、金砖国家校园急救与救护技术比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团体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个人奖10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王洁老师2次获赛事裁判证书及“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2024年,3名急救组教师、22名SP社团学生获云南省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证书。
文章来源:学生发展部、医学院
↑ 上一篇:云经管医学生用创意作品解码体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