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镇雄县,文德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2020年启用的易地搬迁配套学校,承载着为偏远贫困家庭和搬迁群众子女提供教育保障的重要使命。目前,学校共有学生2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565名。学校不仅创新实施“校园妈妈”帮扶机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和科技兴趣培养,首次参加市级机器人无人机竞赛即斩获21个奖项,努力以教育之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每当课间铃声响起,总能在教室里听到舞蹈学专业的姚亦欣同学带领学生们歌唱的声音。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参与美育浸润计划的一员,姚亦欣自赴镇雄开展支教以来,始终秉持教育初心,积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在没有专业音乐教室的条件下,她将普通课堂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舞台;在乐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她和孩子们一起用口哨、口琴、沙锤等简单器具编织出多彩的音乐世界。从“哆来咪”基础音阶的教唱,到带领学生拍手、跺脚感知节奏,姚亦欣以朴素却充满热情的方式,点燃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哆来咪发唆……”在姚亦欣同学的带领下,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用最简单的方式感受音乐的节拍。当第一首合唱《大雨和小雨》在教室里响起时,孩子们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力量,那是对音乐的热爱,更是对未来的向往。姚亦欣同学还精心策划了“音乐小达人”评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从最初的羞涩胆怯到后来的自信大方,孩子们在音乐中收获了成长。


除了课堂教学,姚亦欣也默默为孩子们带去温暖与鼓励。她自费购买笔记本、橡皮等文具作为小礼物,用细微关怀传递真诚的爱与陪伴。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成为她坚持支教路上最珍贵的回报。“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用音乐给别人带来快乐。”一名学生的真诚话语,更坚定了她投身美育、教书育人的信念。

如今,音乐的种子已在乌蒙山区的这片土壤中悄悄萌芽。姚亦欣与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支教团队,用歌声与陪伴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童年图景。他们或许无法改变大山深处的自然地貌,却以艺术为桥,以教育为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梦想与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必会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照亮更多前行的路。

↑ 上一篇:艺术持续浸润,美育深耕童心:艺传学院镇雄支教进行时
↓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